不敢独享发出来和大家共享
附影评一篇:
第一个是,《钢的琴》是我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国产电影,本来只打算跟朋友分享但是话实在太多了就干脆总结出来。
第二个是严厉指责该片的宣传公司,你们的前期宣传丝毫没显示出这电影的牛逼,不撰文不能发泄我的怒火,你们的工作做得太差了。
先说第二个。今年的大小成本国产电影都不知道该怎么炒作自己才好了,从城乡结合部少女白日梦《肩上蝶》炒导演跟片方就片长打架,到《一夜未了情》李小冉匪夷所思地炒剧照中的某场肉戏是替身不是自己,再到走“今日说法”路线的《末代女土司》炒女主演绑架导演(还贴出了传票),好像一夜之间宣传公司全都都被霍格沃茨的毕业生占领了,各类荒诞炒作有如魔法附身让人目瞪口呆。《钢的琴》之前也做过类似的工作,比如提到“片方想把名字改成《钢的琴?》,导演张猛怒形于色愤然离席”之类狗血的剧情。宣传方似乎认为这样的爆点才够吸引眼球。此外就是无休止地吹捧王千源获得了影帝奖,秦海璐获得了影后奖,《钢的琴》包揽了无数大奖……观者无不反感。
就算是咸鱼也要有理想,就算是宣传方也要有点态度好吗?大家都是有品味的人,能用好听点的话忽悠一下我们吗?此片萌点甚多,为什么不能多聊聊前苏联情结,聊聊完蛋的八十年代,聊聊被爆破了的社会体制,是不是觉得我们观众都挺傻逼的看不懂这个,而只对“导演和片方干架”的基情小花边有兴趣?算了,也不是你们一个人的错。就是以后别总拿观众当白痴了,多谢。
骂完了说电影。
大家对于国产事物似乎有2种极端态度——如果有选择的余地,一定不选国货,又矛盾地怒其不争,抱着保护国货的善心去奉献票房。只好这么说:真正牛逼的作品可以毫不留情地拿出来比较,凡是还“需要保护”的就干脆抛弃算了,“保护弱者”是弱者的心态。
这部电影不是最完美的作品,有诸多漏洞,有不少牵强和遗憾但是它有情怀。“情怀”二字说白了就是“有文化”和“有态度”,另外还有那么些悲天悯人的东西在里头。《钢的琴》全程使用苏联歌曲和八十年代流行歌曲作为配乐,我本是冲着听Lube去的,但是在“三套车”响起的瞬间,就知道这个张猛不是单单会拿苏联歌曲做装饰的。人物性格的设定十分鲜明,没有一个不个性强烈,秦海璐演绎的这个女主角让我对演员本身都有了颠覆性的重新认识。故事的叙述节奏在前半部分略有拖沓,好在在后半段得到了及时的弥补,整体来说都十分地生猛、活泼。场景选择也有很好的审美,虽然有几处有生硬堆砌的嫌疑,不过还是恰当地表现出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企体制溃散时的破败凄凉。是的简直就是我小时候每天放学都要路过的汽车制造三厂,每一扇积满灰尘的破窗玻璃都形神兼备。
虽然是讲述小人物的悲情故事,但是基调却是昂扬和轻松的。这让我想到两组导演,一组的代表人物是来自香港的周星驰,他年轻时擅长演绎小人物,长大后导演小人物,同样是使用喜剧闹剧的手法,毕竟是隔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讲民工故事时他还是露了一点怯。另外一组的代表人物就是国内的第x代导演们,喜爱凝重地讲述各种荒山枯井无人区英雄事迹。我花钱来看电影不是来找沉痛的,我自己的生活就够他妈沉痛的了。生活一样难,难过谁都会,而高兴则不是人人具备的能力。《钢的琴》的优点在这里就十分明显,它不故意耍流氓玩世不恭,也不费心巴力地讲人生讲道理,男女主人公都多少有点“二”,而且“二”得合情合理。如果你同样出生在普通人家,就不难从身边找到这些人的影子。假如你目前正在十分不幸,可以去看它,它会让你高兴起来。假如你现在很得意,也可以去看它,它会让你心安理得。
比较有争议的是片中对舞台剧的挪用,极尽狗血和夸张。有些朋友认为到这几处时有些跳戏,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也是这电影的另外一个闪光点,比较融洽地烘托出了电影本身的性格,《钢的琴》是《钢的琴》,不是《疯狂的钢琴》。
抓紧时间去看吧,不是什么“大片”,档期极其紧凑,院线安排也不够好,经常是在非黄金时段播放。并且我个人感觉这才是真正的献礼片……值此新春佳节,最该被献礼的人是像我们的爸爸妈妈一样被时代涮了又涮还乐观生存下去的普通人。
我觉得它挺好,就想到哪写到哪,想点没用就点吧。另外如果《钢的琴》非要改名,不如干脆改叫《造琴大业》。